就活总结

以下是我个人的在日本就职活动总结。任何抛开个人条件的就职活动都是胡说八道。

个人条件:来日本6年,东京某通信类国立大学院硕士毕业,同实验室博士3年级在读,辗转于各种IT公司,留学生代表(或者说给各个公司造成了这种印象),日语能力纸面上是1级实际上是每天实时看电视国家大事一点不漏,正在逐渐走向日本通的境界;英语水平很强,长期处理各国留学生的生活杂事。动手能力较强(有车床,经常做些摄影相关的零件)。

应聘企业 H社,N社,H社子公司,思科在日本的金牌代理N1社,中国民营企业H社,F社

存在问题:博士生在日本不受欢迎,只能去大公司的研究所搞开发和基础研究。

学校的支援:单独把这个列出来是因为足够重要。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学校的支援是足够强大的,特别是国立大学。大学推荐这个机会一定不要错过,所谓推荐这个日语,如果意译成中文就应该是保送,从笔者的经验看很多莫名其妙的人明明没那么强却去了很好的公司,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推荐制度的优势。

解决方法:改变策略,寻找对学历没有要求的公司。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下限。

最终结果:三次面试,一次性格测试,拿到某中国民营企业H社在日本的分公司的内定。日企N社主动辞退(因为已经拿到一个内定,觉得再面下去也是浪费时间),日期H社子公司三面没有通过(该社主要造监控摄像机),估计根已经拿到中国H社的内定有很大关系(薪酬比日企高很多,日本人也明白估计不会去他们家)。

成本:基本上每去一次面试就是1000日元的电车钱和饭钱,当然基本都低于这个水平,很多公司距离很近,加上从调布到新宿有学生月票(连个半价票也弄不到的人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实际成本很低,H社的子公司三次面试都是骑自行车去的。日企通常会在热点大学开一个由老毕业生组织的茶话会,召集对该企业有兴趣的后辈来,一边吃一边唠,H社(总公司食堂)N社(大学食堂雅座)F社(大学食堂附近酒店包场)都是如此,这顿首先没有交通费,其次是公司负担,还能弄到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不仅仅是公司与你之间的交流,应届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就职中的成本是很容易被误判的,笔者的很多日本同学都用交通费和生活费来计算面试几家公司,对于就业这种比较重要的事,最好有专项资金支持,结合之前的很多文章提到的经济独立性的问题,留学期间打工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就业季节前通过打工攒一笔就职经费,才能有效的执行就业计划。

社会实践活动:说实话日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少,但都比较硬派水分很少,简单的说就是打工和社会交流活动。打工也看你是什么工种,比方说应聘通信类的岗位,应聘者只有饮食业的服务员经历,对应聘的帮助不大(比没有当然强很多),面试者已经见过很多的应聘者,一眼就能看出其打工经历的含金量,因此多打比少打好,多打高技术工种比餐馆好(多少年过去了国人打工的模式还是没离开餐馆)。另外如果你有幸已经进入了国立大学,又有幸参加了日语课程,就绝对有机会接触日本人以外的外国学生,事实上因为都是外国人(对日本人来说)这个共同点,各国留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要远超日本人(很多人反映来日本交换留学后英语进步比日语快),跟这些人接触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国际交流活动,眼下各日本企业都强调国际交流能力,面试的时候提一下这种经历最起码可以加上切题的分。

活动长度:笔者的情况是两个月,从5月到7月,实际如上面提到的,活动时间很短,H社遵守了日本管理部门的建议,在8月后才进行了内内定发表(基本上算录取通知的一种东西),所以貌似很长实际一般。当然这是理工类的情况,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就职活动的长短都不一样,笔者现在还能看到穿着就职活动的大学生出没于电车和办公楼。

笔者的就职经历并没有一般性,运气的成分有很多,不过笔者想强调即便是在日本这样的规矩甚多的地方也会有很多意外的机会,你的梦想有多大机会就有多大,在不知道能不能行之前不要先否定自己的想象力,先去尝试一下,有准备的人总会抓到机会。

关于游骑兵

站长,男,山东人。曾东京就读于某国立通信类大学,无线网络协议方向博士课程。 兴趣爱好广泛,对电子机械和照相机尤甚,喜欢自己冲洗彩色胶卷,受条件所限,器材工具等相对简陋。从幼年开始一直喜欢制造各种工具,现正整理用简易工具制造车床的资料。 对事物喜欢刨根问底,属于中学教师不喜欢的学生类型。 偶尔出没于健身房,但从不进行球类运动。 驻地位于东京都江东地区,从2013年春季开始担任大学国际宿舍导员,与一桥大学、东京学艺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的各国留学生一同生活。 2016年起就职于某500强企业。
此条目发表在日本国立大学录取攻略, 进度报告分类目录,贴了, , ,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